Neo和Medea準時在早上10:30來到飯店大門外集合,Neo擔心在寒冷的天氣中,手機很快就沒電,所以跟領隊大飛借了他的“充電寶” ,也就是行動電源。
坐上九人座的俄羅斯吉普車後,Neo在嘗試後發現,Medea的小型行動電源就能幫Neo的手機充電了,後來就把借來的行動電源還給領隊大飛了。
我們入住的飯店位於奧利洪島中心地帶的胡日爾村,村民只有不到2000人,俄羅斯吉普車離開胡日爾村後,在10:55載著全團來到這個地點看冰洞。
領隊和導遊在這個地點給團員們一個小時的自由活動時間,左側岩石地帶附近有冰洞、冰柱,右側是平坦的結冰貝加爾湖,跟昨天一樣有冰裂和氣泡冰可觀賞。
想不到冬季的貝加爾湖這麼受觀光客歡迎,少說也聚集了上百人,細聽他們的口音,全是中國人和香港人,反倒沒見到其他台灣人來玩。
貝加爾湖冬季時常伴隨強風,將湖面上的細小冰晶與雪花吹入岩洞內,進一步促成冰洞內部的結冰過程。風力還會影響洞內水汽的流動,使得冰洞內部出現不同形態的冰層,例如冰柱、冰簾、冰花等。
這位中國攝影師很專業,一直躺在酷寒的冰洞裡拍攝照片,拍出來的照片想必很壯觀,可是他躺太久了,造成其他想拍冰洞照片的旅客不小的困擾。
貝加爾湖在冬季時,湖面會受到風力和水壓的影響,導致水流沿著島嶼的岩壁溢出或滲透。風將湖水推向岩壁,水花濺上岩壁並迅速凍結,加上晝夜溫差大,導致部分冰層白天融化、夜間重新結冰,形成層層堆積的冰掛。
冰掛(Icicle) 主要由滴水凍結而成,通常出現在懸崖、岩壁、屋簷或樹枝等地方。當水從較高處滴落並與冷空氣接觸時,水滴的外層會迅速結冰,而內部水滴繼續向下流動,形成逐漸增長的細長冰柱。
冰瀑(Icefall) 則是由流動的水或瀑布在極寒條件下結冰形成,通常發生在山谷、懸崖或瀑布地區。冬季氣溫極低時,原本流動的瀑布或溪流逐漸凍結,形成大片冰層,外觀類似凝固的瀑布,因此稱為冰瀑。
冰掛形狀細長,像倒掛的尖錐。 大小不一,從幾公分到數公尺不等,常單獨或成群懸掛,較為輕盈細緻。 而冰瀑外觀類似凝固的瀑布,規模較大,通常是大片冰壁或冰層,有垂直或部分傾斜的結構,表面有裂紋或氣泡,厚度從幾十公分到數十公尺不等。
冰柱是由湖水濺射、地下水滲透、極寒氣溫、風力與日夜溫差共同作用形成的,經過多次凍結與累積的冰柱在陽光下閃爍著藍色光芒,成為貝加爾湖冬季的奇觀。
貝加爾湖擁有極為純淨的淡水,冬季氣溫低至-30°C 至 -40°C,湖水在極低溫下緩慢結冰,使冰層內幾乎沒有氣泡或雜質,從而形成透明的冰磚,由於水結冰時體積會膨脹,結冰過程會受到壓力影響,使冰塊內部形成層狀結構,呈現玻璃般的透明效果。
冰洞、冰瀑、冰掛、冰柱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折射出白色與藍色的輝芒,讓初次見到這種奇景的Neo和Medea目瞪口呆,興奮極了!
不過可千萬別被陽光騙了,有陽光的地方大概是零下20度左右,這已經算溫暖了,冰洞內曬不到陽光的地方,溫度直逼零下30度,凍到不行。
冰洞附近全是觀光客,Neo和Medea找了好久,才找到這個沒被觀光客淹沒的地方,輪流坐在透明冰磚上,以壯麗的冰瀑、冰掛為背景拍照。
即使穿了兩件防寒褲了,坐在透明冰磚上時仍是覺得冷颼颼,沒衣物遮蓋的臉龐及雙手更是凍到紅咚咚,幾乎失去知覺。
領隊大飛和導遊尤莉雅的照相技術都不錯,只要他們出現在附近,Neo和Medea一定會請他們幫我們合照,我們幾乎不太會麻煩團員幫忙合照。
Neo和Medea雖然在許多國家都看過各式奇景,但畢竟生長在亞熱帶氣候的台灣,像這種台灣看不到的冰雪奇觀便令我們嘆為觀止,天氣再冷,體內熱愛旅遊的火焰依然熊熊燃燒著。
Neo和Medea身為來自亞熱帶台灣的旅人,站在貝加爾湖廣闊無垠的冰原上,親眼見證冰洞的剔透夢幻、冰瀑的氣勢磅礡、冰掛的精緻絕美、冰柱的晶瑩透亮,內心的震撼與感動無以言喻。
每一步踏在這片冰雪世界,都像是進入了童話般的奇幻國度,陽光折射在藍透如水晶的冰面上,閃耀出不可思議的光芒,讓人心魂俱醉。
貝加爾湖的冬季景色宛如仙境,深深吸引熱愛旅遊的Neo和Medea,其實Neo是非常怕冷的人,但為了旅遊,即使凍到臉龐及雙手乾裂出血,仍是甘之如飴。
雖然冬季的貝加爾湖景色極美,但除了低溫外,還要注意防滑,年紀大的團員們大多會穿著冰爪才敢行走在冰面上,畢竟在這裡萬一摔倒造成骨折,那可就麻煩大了。
Neo以前在格陵蘭、挪威的布利斯達爾冰河區、阿拉斯加棉田豪冰河區都啃過冰塊,今天要來啃啃貝加爾湖的冰塊,嗯嗯~真是清甜可口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