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過聖福里安門,便來到克拉科夫最著名、最經典的聖福里安街。這條長達335公尺的街道,是皇家之路的一部分,一路延伸至城市中心的中央市集廣場。聖福里安街是克拉科夫第一條鋪設鵝卵石的街道,早在15世紀末,就已矗立著許多磚造房屋,這些房屋大多屬於貴族和富裕的中產階級。克拉科夫是波蘭的第二大城市,曾於1038年至1596年間作為波蘭首都長達500年之久,因此舊城區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文化歷史遺產,並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眼前這座聖母聖殿教堂是克拉科夫著名的景點之一,也是波蘭最重要的哥德式建築。教堂從13世紀開始修築,但直到15世紀才完工。等一下我們會進這座教堂參觀。
1241年蒙古人入侵後,克拉科夫市集廣場於1257年作為城市復興計畫的一部分而建立。格狀的城市街道是當時規劃的一大特色。
市集廣場也是克拉科夫的主要景點,更是遊客最集中的地方。這座擁有近千年歷史的廣場,佔地面積約4萬平方米,曾經是歐洲中世紀最大的廣場之一。
位於市集廣場上的雕像為19世紀最偉大的波蘭浪漫主義詩人亞當·米基維茲(Adam Mickiewicz)的紀念碑,不過目前背光,看不太清楚,等自由活動時間再過去看看。
每隔1個小時,從鐘樓頂部都會響起號角聲。哀怨的曲調會在吹奏中途中斷,以紀念13世紀的著名號角手,這名號角手在蒙古人襲擊城市時發出警報,卻被弓箭射中喉嚨而死。
聖母聖殿教堂的內部以藍色及金色的色調組成,屋頂採星形拱頂,裝飾出高雅的哥德式風格。藍色象徵著天空和海洋,金色象徵著神聖和永恆。這種色彩搭配營造出一種莊嚴肅穆的氛圍。星形拱頂的設計使教堂內部顯得更加高聳空曠。
教堂內的最大看點,在於由德國雕塑家Veit Stoss,於1477~1489年所製作的木造單幅祭壇畫(Altarpiece),其材料為橡木及椴木,上方共雕有15個人物,全長11公尺,高13公尺,是歐洲最大的祭壇畫。不過導遊和領隊沒有帶大家靠近主祭壇,只就近拍了這個金色小祭壇。
Neo和Medea再次奉獻香油錢並點了一根蠟燭,誠心向聖母禱告,祈求我們一家人平安順心,在天堂裡的小天使托托永遠能被好好的愛護、照顧。
昨天在華沙才去Hard Rock Cafe買了Neo的T-Shirt和Medea的鴨舌帽,沒想到克拉科夫市集廣場上也有Hard Rock Cafe,找個時間再去逛逛。
亞當·米基維茲是波蘭19世紀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也是波蘭民族文學的奠基者。米基維茲的詩歌作品充滿了愛國主義情懷,反映了波蘭人民反抗沙俄統治的民族精神。
Neo在亞當·米基維茲的雕像下拿出45歐元,跟領隊換了這些波蘭茲羅提,除了小額消費時可以使用,也想帶回家當紀念品。
波蘭紙鈔的面額分別為10茲羅提、20茲羅提、50茲羅提、100茲羅提、200茲羅提和500茲羅提。紙鈔的正面印有波蘭歷史人物或著名建築,背面則印有波蘭的自然風光。
聖母聖殿教堂有兩座不對稱的高塔,較低的塔作為鐘塔,高69公尺,設有由5座鐘所組成的一套編鐘。較高的一座則稱為Hejnalica,高82公尺,並有相當顯眼的哥德式尖塔外觀。
市集廣場中央的小小玻璃金字塔讓我們想起法國巴黎羅浮宮,而滿地鴿子則讓我們想起義大利威尼斯的聖馬可廣場。
在16世紀,市集廣場周圍的建築曾經歷了一次大規模的改造,現在市集廣場周圍環繞著許多歷史悠久的建築,包括剛才去過的聖母聖殿教堂、紡織會館、市政廳鐘樓和聖亞德伯堂。
紡織會館(Cloth Hall)是克拉科夫市集廣場的中心建築,於1555年改建為文藝復興風格。過去,克拉科夫除了鹽礦之外,主要出口的產品就是紡織布料。因此,這座紡織會館的建築風格融合了文藝復興時期的砂岩元素。
最早的紡織會館雛形萌芽於13世紀,當時僅在市集廣場中央並列兩排石造攤販,直到14世紀才加蓋磚造屋頂。隨著城市發展,克拉科夫逐漸成為連接東西方的重要貿易樞紐,雖然名稱「Sukiennice」揭示了紡織品與布料在此頻繁交易,但實際上市場中還流通著各式大宗貨品,包括香料、蠟燭、皮革、絲綢,以及來自近郊維利奇卡鹽礦(Wieliczka Salt Mine)的鹽。當時在紡織會館進行的貿易,也顯著增加了城市的財政收入。
在德國納粹佔領時期,市集廣場曾短暫更名為希特勒廣場(Adolf Hitler-Platz)。1978年,克拉科夫老城區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市集廣場也包含其中。如今,市集廣場四周林立著各式餐廳、咖啡館和商店,成為當地居民和遊客的聚集地。
市政廳鐘樓是舊市政廳建築的一部分,始建於14世紀。然而,1820年城市規劃案中,為了拓寬市集廣場,舊市政廳被拆除,僅剩現存的市政廳鐘樓。
第47屆民間藝術博覽會正在市集廣場熱鬧登場,民間藝術博覽會通常於 7 月底或 8 月初舉行數天。博覽會展現了波蘭豐富的文化底蘊,匯聚了琳琅滿目的手工藝品,包括傳統服飾、珠寶、陶器、木雕和紡織品。
遊客正徜徉於各個色彩繽紛的攤位,欣賞傳統波蘭手工藝品或傳統美食的製作過程,並沉浸在熱鬧非凡的現場音樂和舞蹈表演中。
Neo和Medea順著陣陣香氣走到這家攤位前,店主除了正在烤噴香的培根馬鈴薯外,也販售著種類繁多的手工果醬。
隨著波蘭將首都遷移至華沙,以及戰爭的摧殘,紡織會館逐漸喪失其商業重要性,建築也變得破敗不堪。直至19世紀末,會館才得以重新整修。如今,會館一樓闢為商場,銷售珠寶、紀念品和工藝品。
紡織會館一樓的商場佔據了整座建築的絕大部分空間,由兩排拱門構成,拱門下方的商店鱗次櫛比,店鋪所售商品種類繁多,涵蓋了珠寶、紀念品、工藝品、食品等各個領域,充分滿足了遊客們的不同需求。
漫步於商場之中,彷彿穿越時空,回到了中世紀的克拉科夫。店鋪內陳列的各式商品,展現著波蘭的傳統文化並訴說著這座古老城市的悠久歷史。
Neo和Medea在紡織會館一樓的商場裡並沒有找尋到任何想買的商品,但瀏覽著這麼多五顏六色的手工藝品,體驗著克拉科夫的傳統氛圍,也是旅遊的一大賞心樂事。
等到導遊和領隊大略介紹完市集廣場及周圍的建築物後,在5:20給了團員們一個小時的自由活動時間,Neo和Medea打算再去買些小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