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mp/phpK69uLf

9:25在飯店門口坐上遊覽車後,沿途一直下著大雨,而且不止下大雨,甚至還打雷閃電,是這趟行程中天氣最糟糕的時刻。

/tmp/phpAFbap2

看了一下天氣預報,氣溫算是舒適,可是55%的降雨機率卻出現大雷雨,要是持續一整天,今天在阿姆斯特丹的行程就會很掃興了。 

/tmp/phpUQ9v5O

遊覽車在大雷雨中載著全班朝著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前進,9:45下車後,雨勢就變得小多了,不過Medea仍是撐起梵谷的《星夜》,Neo撐起梵谷的《隆河上的星夜》 擋雨。

/tmp/php0TotaC

荷蘭國家博物館(Rijksmuseum)是荷蘭規模最大、館藏最多的博物館。跟海牙的莫瑞泰斯皇家美術館(Mauritshuis)、鹿特丹的博伊曼斯·范伯寧恩美術館(Museum Boijmans Van Beuningen)並稱荷蘭三大美術館。 

/tmp/phpu0t4Cp

領隊Apple很懂我們,在參觀完國家博物館後,會給我們一段自由活動時間,熱狗餐車後方的博物館紀念品店就是自由活動結束後的集合地點。 

/tmp/phpYwA4gd

20分鐘前還下著傾盆大雷雨,下車後還飄著小雨,走沒幾步路突然出太陽,素聞阿姆斯特丹天氣多變,今天總算是見識到了。 

/tmp/phpsHd1a1

進入國家博物館前,領隊Apple先發給團員們一人一張門票,上面印著入館時間為今日早上10:00~10:30,門票為22.5歐元(788台幣)。 

/tmp/phpuT7GfP

荷蘭國家博物館的大廳設計極具特色,挑高的天花板營造出寬敞明亮的空間感。 灑落的自然光線透過巨大的落地窗,柔和地灑落在館內,讓整個空間充滿了溫暖和寧靜。

/tmp/phpUQszED

大廳中央的挑高設計,使得視覺上更顯開闊,同時也為參觀者提供了一個氣勢恢宏的入口。搭配著精緻的裝飾和典雅的陳設,整個大廳散發著一股濃郁的藝術氛圍,讓人彷彿置身於一座藝術殿堂。 

/tmp/phpKCyFws

大廳另一側的下層是紀念品店,上層是咖啡廳,都是Neo和Medea的最愛,可是時間有限,我們打算將時間留在紀念品店。 

/tmp/phpkJuESh

貼心的是,博物館還提供中文導覽機租借服務,讓不懂荷蘭文的遊客也能深入了解館藏。 此外,Rijksmuseum也為不同時間的旅客規劃了多條參觀路線,無論是時間充裕想細細品味,還是時間有限想快速瀏覽,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行程。 

/tmp/phpgdnuu7

旅行社安排了中文導遊為大家導覽,所以不必租借中文導覽機,不過雨傘和包包是需要寄放的,寄物不必額外收取任何費用。 

/tmp/phpA46tjX

寄物完畢後,Neo和Medea回到大廳中央和團員們會合,領隊Apple將團員分成兩組,由兩名中文導遊分別帶著兩組團員進行導覽。 

 /tmp/phpuRlag0

梵谷的《向日葵》、米勒的《拾穗者》、林布蘭的《夜巡》、維梅爾的《倒牛奶的女僕》……這些耳熟能詳的藝術巨作,在荷蘭國家博物館都能一飽眼福,展品之豐富,令人嘆為觀止。 

/tmp/phpwEfMlM

國家博物館收藏了梵谷多幅自畫像,其中最著名的一幅是1887年創作的《自畫像》。這幅畫作中,梵谷以深邃的眼神直視觀者,色彩鮮豔,筆觸有力,充分展現了他獨特的藝術風格。 

/tmp/phpow3syy

這幅是莫內的名畫《摩納哥康尼斯》。這幅畫作描繪了法國蔚藍海岸上的一段沿海公路,畫面中陽光普照,色彩鮮艷,充滿了地中海的風情。莫內在這幅畫中運用了他擅長的印象派技法,將光線和色彩的變化表現得淋漓盡致。 

/tmp/phpiuCQVk

《Oever met bomen》(樹林邊的河岸),是梵谷在巴黎學習印象派技法後創作的作品。這幅畫色彩鮮豔,筆觸厚重,充滿了動感。梵谷運用短促的筆觸和明亮的色彩,描繪了塞納河畔的風光。畫中濃烈的色彩和對光影的細膩刻畫,充分展現了梵谷對印象派技法的熟練運用,同時也反映了他對自然的熱愛。《Het Singel bij de Lutherse Kerk te Amsterdam》(阿姆斯特丹的辛格爾運河旁的教堂),則展現了梵谷早期的創作風格。這幅畫的色彩相對較為樸素,筆觸也相對較為細緻。梵谷在這幅畫中描繪了阿姆斯特丹的城市風光,畫面中的建築物、運河和橋樑都透露出濃濃的生活氣息。這幅畫作反映了梵谷對荷蘭傳統繪畫風格的學習和借鑒,同時也展現了他對家鄉的深厚情感。

/tmp/phpikLyp7

除了位於博物館大廳,進入展區前的那間大咖啡廳外,展區內也有這家小型咖啡店,在歐洲旅遊,不必擔心找不到咖啡廳。 

/tmp/phpDImCYT

我們這組被分配到的那位昨天負責在莫瑞泰斯美術館替我們進行導覽的周姓台灣女導遊,她國語夾雜台語的解說,讓我們既感親切又印象深刻。 

/tmp/phpFBrkFG

國家博物館這棟建築物由荷蘭知名建築師「皮埃爾.庫貝(Pierre Cuypers)」所設計,採用哥德式混合文藝復興式的風格,彩繪玻璃是其中的亮點。 

/tmp/php5vo7ut

窗戶的整體結構呈現出垂直的線條感,將視線引向高處,營造出莊嚴肅穆的氛圍。每一個格子里都繪製著不同的圖案,有聖經故事、歷史人物、或是抽象的幾何圖形。這些圖案的色彩豐富,從深邃的藍色到鮮豔的紅色,再到柔和的綠色,每一種色彩都經過精心調配,彩繪玻璃上的圖案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這與中世紀歐洲教堂的裝飾風格一脈相承。

/tmp/phpU7JIvg

這裡是荷蘭國家博物館「夜巡」展示廳,林布蘭的曠世鉅作「夜巡」就高掛於此,吸引無數遊客駐足欣賞。這幅1642年的名畫面前,總是圍繞著一圈又一圈的參觀者,熱情絲毫不減。 

/tmp/phpKul1B3

「夜巡」是17世紀荷蘭黃金時代畫家林布蘭的名畫。此畫為林布蘭受僱於阿姆斯特丹射手連隊為其所作的肖像畫,林布蘭一改以往肖像畫中人物按照尊卑順序排列的原則,另闢蹊徑作出舞台化的效果。 

/tmp/phpvMhYbE

「夜巡」所描繪的其實是白天隊長與副隊長(畫面中間兩位人物)的景象,因光線昏暗而被誤為是描繪夜間。林布蘭受18個人的委託,酬金1600荷蘭金幣。最初完成的畫中一共有34個角色,其中除去付錢的18人外,還有16個支撐畫面結構的「模特」。後來畫面受水侵等損害,裁剪後比原畫略小。

/tmp/php9s0OPQ

據說委託人他們不滿林布蘭把自己畫得不清楚,所以林布蘭也因此聲譽大跌。值得一提的是畫面中出現的一個小女孩,邏輯上小女孩出現在這幅畫中是十分不合時宜的,但林布蘭的處理使其並不十分突兀,顯得十分自然。同時小女孩的色調與後排的暗色調形成了對比,現多認為小女孩是光明與真理的象徵。 

/tmp/phpjmbegf

《倒牛奶的女僕》是一幅由荷蘭黃金時代畫家楊·維梅爾繪成的油畫,主題是一名倒牛奶的廚房女僕。這是Neo和Medea非常喜愛的一幅名畫。 

/tmp/phppiDH12

女僕頭戴亞麻帽子,身著藍色圍裙,袖子捲起來露出了粗壯的小臂。她的腳邊是一個暖爐,牆角貼著台夫特陶墻塼,牆磚上描繪的是藍色丘比特和一些其他人物。光線從畫面左側的窗戶中照進來形成陰影。 

/tmp/phpWtvWSQ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歐洲繪畫部的部長沃爾特(Walter Liedtke)說:「對現代的觀衆來説,這幅畫有些像蒙娜麗莎」,因爲「這個女子的身份成謎。她帶著微笑、做著日常的工作,而我們就不由得會想:『她到底在思考什麽?』」。 

/tmp/phpxt1ROE

此畫的具體完成時間尚不確定,不同的來源之間有細微差異。按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的說法,大約完成於1658年左右,畫中的女僕正在小心地將牛奶從牛奶罐中倒入一個今天所謂的荷蘭鍋中,旁邊的桌子上有各種各樣的麵包,十足日常生活的寫照。 

/tmp/phpBIzUFr

這幅畫作是荷蘭畫家威廉·布拉特(Willem Braat,1633-1659)的作品,名稱為《Cimen and Pero》。布拉特是林布蘭的徒弟。

/tmp/phpNytNPs

這幅畫作也是荷威廉·布拉特的作品,布拉特深受其師林布朗的影響,作品風格深具巴洛克時期的特色。他的畫作往往充滿了戲劇性,人物情感表達強烈,畫面構圖精緻。布拉特的用色大膽,光影對比強烈,使得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辨識度。 

/tmp/php2fTcYg

這幅畫是林布朗的自畫像,他將自己化身為聖保羅的形象,巧妙地將宗教主題與個人情感結合在一起。他既保留了傳統的宗教 iconography(圖像學),又通過對人物的個性化刻畫,使得作品更具人文色彩。

/tmp/phpKtUBc5

Karel Dujardin的《阿姆斯特丹感化院和濟貧院的評議員》  這幅畫描繪了17世紀阿姆斯特丹感化院的評議員們正在開會的場景。畫中人物個個神態各異,栩栩如生,展現了當時社會上層人士的風貌。透過這幅畫,我們可以窺見當時荷蘭社會的運作方式,以及藝術家對社會現實的敏銳觀察。 

/tmp/phps1UeyT  

這幅畫是約翰內斯·維梅爾的《情書》(The Love Letter),是荷蘭黃金時代繪畫的代表作之一。維梅爾透過人物的表情、動作和周圍的環境,細膩地描繪了收到情書時的喜悅和期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edea 的頭像
    Medea

    藝術季節

    Mede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