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Outlet搭了大約一個小時的車後,全團在下午2:10抵達馬斯垂克外圍的景點,領隊先帶大家爬斜坡走到聖彼得堡壘 Fort St. Pieter旁,此時正在下雨,因此撐著傘的Neo不方便拍走上斜坡的過程。
馬斯垂克南方的聖彼得山(Sint-Pietersberg),緊鄰馬斯河,其高地可俯瞰交通要道,自古以來即為兵家必爭之地。山中的聖彼得山洞穴(North Caves / Grotten Noord)和聖彼得堡壘(Fort St. Pieter)因其戰略位置,至今仍留有戰爭遺跡,見證了這片土地的歷史風雲。
在這裡可以參觀聖彼得堡壘,也有遊客中心可上免費廁所,一位黑人女士正在跟我們在這個景點的女導遊詢問參觀問題。
在等待團員輪流上廁所的期間,下了快兩個小時的雨終於停了,導遊等全團集結後,便帶著大家走下坡路到聖彼得山洞穴,這段不到十分鐘的山路很好走,一點都不累。
聖彼得山洞穴(North Caves / Grotten Noord)北邊入口設有門鎖,參觀者需事先預約導覽,方能進入洞窟探險。
洞窟內不僅有豐富的歷史遺跡,獨特的生態環境也令人驚嘆。洞內溫度常年保持在攝氏9-10度,蝙蝠就選擇了這裡作為冬眠的棲息地。
聖彼得山因其地勢險要,自古以來即為兵家必爭之地。這座山不僅是馬斯垂克的天然屏障,其豐富的石灰岩礦脈也吸引了無數採礦者。為了開採石材,人們在山中挖掘了超過兩萬條隧道,形成了今日壯觀的洞穴網路。
洞穴內漆黑一片,加上複雜的通道,容易迷路。因此,導覽團出入洞穴時,都會嚴格清點人數。手持LED燈的導遊不僅熟知洞穴地形,還配備專業裝備,確保參觀安全。導遊自己拿一個 LED 燈走在前頭,領隊跟在他身邊用耳機麥克風幫我們解說,另外兩個 LED 燈就交給隊伍中及最後面的人。
導遊先帶大家來到一段平坦的通道,關上燈的那一刻,我們彷彿墜入了無盡的黑暗。周圍一片寂靜,只有彼此的呼吸聲。在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中,我們小心翼翼地摒住呼吸,有幽閉恐懼症的人千萬別來嘗試。
這座龐大的洞穴是數百名礦工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辛勤開採的成果。工人們不僅在這裡勞動,更將自己的情感和想像力投射在洞壁上,留下了豐富多彩的壁畫,為這座地下世界增添了一抹人文色彩。
洞窟中的壁畫有的是黑白色,有的是彩色,這兩隻紅色惡魔不知道是在吃東西還是在吹奏樂器,表情及動作栩栩如生。
導遊徵求一名志願者,不提燈從右方走進黑暗的洞穴中,Neo和Medea自告奮勇,輪流走了進去,繞了一小圈就從左邊的洞穴中走了出來,完成小小的探險活動。
這份洞穴地圖,清楚地顯示出洞穴內部錯綜複雜的通道。為了避免迷路,務必緊跟導遊的腳步。據說曾有兩名遊客在這裡迷路,由於洞內無訊號,他們在黑暗中惶恐不安地等待了數日才得以脫困。
聖彼得山洞窟的主要成分是石灰岩,這種岩石容易受到水侵蝕而崩塌。為了加固洞穴結構,後人利用水泥進行了修補,並將水泥塗成與石灰岩相似的鵝黃色,以保持洞穴原有的風貌。
這些壁畫是中世紀人們留給後人的珍貴遺產。城堡的形象展現了當時的建築風格與社會階層,而宗教題材的作品則反映了人們對信仰的虔誠與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聖彼得山洞穴見證了戰爭時期荷蘭人的堅韌與智慧,成為他們躲避戰火、守護家園的庇護所。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當地荷蘭人為了躲避德國納粹的侵襲,紛紛逃進了洞穴中,學者文人們也將珍貴的歷史文物及藝術瑰寶全藏進洞穴並加以保存,充分顯示了洞穴的獨特價值。
在馬斯垂克,曾出土過舉世矚目的巨型恐龍化石,這份珍貴的自然遺產一度被視為荷蘭的國寶。然而,在動盪的歷史中,這具恐龍化石的頭骨部分卻遭拿破崙掠奪,如今珍藏於巴黎的自然歷史博物館。
除了壁畫,我們還參觀了當時避難者的生活空間,有石砌的臥室、廚房、水井,甚至是種植蕈菇類作物的地方,人類的潛力果然是無窮盡,在哪兒都能生存下來。
這幅聖母聖子圖所在的位置是當時避難災民的教堂,Neo和Medea過去一直想去以色列的耶路撒冷朝聖,可是以色列與哈瑪斯、黎巴嫩戰爭日趨嚴峻,不知何時才能恢復和平?
原本預估只在聖彼得山洞空裡參觀一個小時,但由於風趣的女導遊太盡責,我們足足在洞穴裡呆了一個半小時才結束行程,但沒人覺得不耐煩,反而紛紛向盡責的女導遊道謝,謝謝她帶來這麼精彩生活的解說。
離開洞穴後,接下來要前往馬斯垂克市區,有些團員直接上遊覽車,不過Neo和Medea以及幾位團員在領隊帶領下走回遊客中心,再上過一次免費廁所後才上車。
Neo和Medea走回遊覽車的路上聊到,荷蘭國寶林布蘭( Rembrandt van Ryn 1606~1669)的名畫「夜巡」在二戰期間也是藏匿在此洞內,現在已經移到阿姆斯特丹的國立博物館成為鎮館之寶,這趟行程走到阿姆斯特丹時,也會去參觀森布蘭這幅名畫。
天空雖然半陰半晴,不過雨停了,讓Neo和Medea心情大好,向山坡上的聖彼得堡壘道別後,我們在4:05上車,朝著馬斯垂克市區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