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mp/php061hdD

驗票員正忙在刷每位團員的門票之際,我們心中也納悶著,不是要參觀鹽礦嗎?想像中應該是從山洞進入,怎麼會從這麼漂亮的建築物進入鹽礦? 

/tmp/phppXD85Z

進入那棟漂亮的建築物後,才知道原來還要走樓梯下去到地底深處,才能見識到維利奇卡鹽礦,維利奇卡鹽礦是必須要有導覽員才能進入參觀,目前提供英、法、德、義、俄、西班牙文、波蘭文導覽,沒有中文導覽。但我們有導遊,這項限制對我們完全沒影響。 

/tmp/phpU1o3Vo

行程第一個要面對的挑戰,便是要走下一層層的樓梯。維利奇卡鹽礦深達 327 公尺,單單是要到達地底下,對於腿腳不好的遊客就已經是很辛苦的一件事。

/tmp/phpgAOhJP

維利奇卡鹽礦擁有超過700年的悠久歷史,於1978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鹽礦地下結構完整,保留了許多日常生活機能的設施。 

/tmp/phpltVTei

維利奇卡鹽礦可分為四條不同的路線:觀光客路線 (Tourist Route)、 礦工路線 (Miners’ Route)、 礦工進階版路線( The Mysteries of the Wieliczka Mine Route)、朝聖教堂路線( Pilgrims’ Route )等四種。旅行社安排的是最簡單的觀光客路線。

/tmp/phpdhGQXM

維利奇卡鹽礦自13世紀開始運作,至今已逾700年歷史。儘管目前已基本停產,但仍是觀光客們的熱門旅遊景點。 

/tmp/phpVXliTj

維利奇卡鹽礦裡設立了許多雕像和蠟像,栩栩如生地展現了幾百年前礦工們的工作環境、所用的工具和所穿的衣物。 

/tmp/phpmqbEMS

位於維利奇卡鹽礦的烏爾蘇拉上層(Upper Urszula chamber)是一個大型地下空間,建於1649年至1685年間。在此處遊客可以看到大量堆積如山的木頭。這些木頭是鹽礦開採過程中使用的支撐材料。 

/tmp/phpW736nt

木頭的使用可以追溯到維利奇卡鹽礦的早期開採時期。當時,礦工們使用木頭支撐鹽礦的牆壁和天花板,以防止其坍塌。隨著時間的推移,鹽礦的開採範圍不斷擴大,所需的木頭數量也越來越多。為了滿足需求,礦工們開始在鹽礦周圍的森林中砍伐樹木,這些木頭來自各種不同的樹種,包括橡木、松木和榆木。

/tmp/phpH1EOH5

烏爾蘇拉上層幾乎都是由木頭堆疊而成,如果走的是礦工路線,遊客會全身穿戴標準礦工配備,並在工頭指揮下試鋸蓋隧道使用的木材。 

/tmp/phpZJRgKJ

昔日鹽礦勞動環境惡劣,礦工們終日固守崗位,日復一日重複著相同性質極高的事務,生活宛如機器般枯燥乏味。

/tmp/phpC7pTcq

在鹽礦的深處,遊客可以找到通往克雷齊尼廳的通道。這條通道建於1666年以前,是當時鹽礦重要的通道之一。 

/tmp/phpvrCjo8

映入眼簾的是一尊尼古拉斯·哥白尼的鹽岩雕像。這位波蘭科學家以其對天文學的卓越貢獻而聞名,雕像中他手持地球儀,寓意深遠。這尊雕像是礦工們閒暇之餘的消遣之作,卻展現出不輸藝術家作品的精湛技藝。 

 /tmp/phpYyEVxU

 踏入鹽礦,映入眼簾的盡是晶瑩剔透的鹽晶,就連牆壁上也堆積著厚厚的鹽層。導遊介紹,這些鹽不僅具有療效,還可以提煉成可食用的食用鹽。

/tmp/phpfyiCtS

繼續前行,這裡是另一個「展廳」。身著婚紗、佇立於中央的女子便是維利奇卡鹽礦的守護神金加公主(Kinga)。相傳金加公主來自匈牙利,嫁給了統治克拉科夫的波蘭大公爵波萊斯瓦夫五世。在婚禮上,金加公主婉拒了國王贈送的珍貴珠寶,而是請求國王將這座鹽礦作為她的嫁妝。最終,國王答應了金加公主的請求,並將維利奇卡鹽礦送給了她。 

/tmp/php2cVgUS

岩鹽的形成過程可追溯至百萬年前。當時,陸地移動或地殼變動形成了海水湖泊。隨著時間的推移,海水逐漸蒸發,鹽分緩緩沉積,並最終堆積固化,形成礦脈狀的岩鹽。在古代,鹽的獲取並不像現在這麼容易,且價值高昂,因此鹽礦就成了王室重要的經濟來源。維利奇卡鹽礦於1996年正式停止開採,但地底下仍保存著當年的採礦遺跡和歷史風貌。 

/tmp/phpxffdoV

在鹽礦的不同地點,我們反覆撫摸著牆面。有些牆面上的鹽結晶已經凝結成光滑的「鹽牆」,觸感細膩;有些則呈現出粗糙不平的狀態,令人好奇。 

/tmp/phpUJBbtZ

昔日鹽礦的開採仰賴人力,採掘而來的鹽則以馬車運送。儘管鹽如今已成為唾手可得的資源,但在中世紀的歐洲,鹽卻是至關重要的。畢竟當時尚未發明冰箱等科技,鹽可運用於醃製食材,延長食物的保存期限;此外,鹽也能作為火藥的原料,因此鹽礦的重要性可謂不言而喻。 

/tmp/phpHr4TN5

這尊雕像是波蘭國王卡齊米日大帝三世(Kazimierz III Wielki),他在位期間為波蘭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是推動經濟增長和穩定發展的重要人物。 

/tmp/phpyLVUCe

在鹽礦開採的過程中,礦工們需要將地下深處的礦石運送到地面上。為了減輕人力勞動的強度,人們會利用絞繩和滑輪系統來拉抬礦石。馬匹會被拴在絞繩上,通過行走或奔跑的方式來帶動絞繩旋轉,從而將礦石拉升到地面上。 

/tmp/phpch1WnC

走到這邊已經距離地底有90公尺了,不過隧道裡通風良好,陰涼舒適,燈光也十分明亮,身處其間不至於會有壓迫感。 

/tmp/phpV0TXKR

鹽礦裡有些蠟像、雕像製作得很奇特,長得很像矮人或精靈,加上詭異的燈光襯托,乍看之下有點像在進行鬼屋歷險。 

/tmp/phpomkjp9

這裡是鹽礦裡的其中一個小教堂: The Holy Cross Chapel,在這個小教堂頂上吊掛著一盞精美吊燈,吊燈前方有個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的聖像。 

/tmp/phpxDZPps

在參觀維利奇卡鹽礦中最重點的必訪景點時,導遊和領隊先讓團員們在這裡上一下免費廁所,否則參觀時間大約要三小時,怕有人會憋不住。 

/tmp/php0umz0M

鹽礦中最受矚目的景點莫過於「聖金加禮拜堂」(St. Kinga’s Chapel)。這座禮拜堂始建於1896年,歷經70餘年由礦工雕刻師悉心雕琢而成。 

/tmp/php93gfR9

聖金加禮拜堂於1963年正式完工。禮拜堂全長超過54米,寬度介於15至18米之間,高度則為10至12米。教堂地面鋪設著精美的花紋,天花板懸吊著璀璨奪目的吊燈,整體氛圍莊嚴肅穆,令人心生敬畏。 

/tmp/php0R9pKy

聖金加禮拜堂內部的每一幅雕刻都精緻絕倫,讓人難以想像在當時的科技水平下,竟能打造出如此宏偉壯觀、獨具特色的教堂。 

/tmp/phpsC2frZ

聖金加禮拜堂的建造過程可謂費時費力,令人嘆為觀止。首先,僅僅是在地下約90米處開鑿出如此廣闊的空間,就已是相當艱鉅的任務,需要工人們憑藉簡陋的工具和人力辛勤勞作。更為不易的是,兩萬噸重的鹽礦岩塊也需要逐一運送至地面。在如此艱苦的條件下,工匠們歷經70餘年精心雕琢,終於打造出這座恢弘壯麗的地下教堂,堪稱建築史上的奇蹟。 

 

/tmp/phpHEWQIr

Neo見獵心喜,一馬當先的衝到聖金加禮拜堂的中央廣場四處拍照,一位團員拉著較晚下來的Medea站在長長的鹽梯上合影。 

/tmp/phpUfJ1SV

聖金加禮拜堂內有許多精美而細緻的浮雕,讓人不禁讚嘆前人的毅力和堅持。其中有達文西最有名的畫作 -《最後的晚餐》的鹽雕。

/tmp/phphO55ly

而高高掛在頭上的鹽吊燈,更是三位工匠用了67年去雕刻而成,令人不禁對這些鹽雕的鬼斧神工嘆為觀止,也更加欽佩當年的工匠。 

/tmp/phpKNeMIi

Medea站在聖金加禮拜堂的中央廣場,以崇敬的目光仰望著吊燈及眾多聖經鹽雕,心神早已飛到數百年前維利奇卡鹽礦最燦爛輝煌的年代了。 

/tmp/php5GC2F4  

參觀完令人心生震撼的聖金加禮拜堂後,眾人依序走進教宗鹽雕身邊的小門,內部還有另一個讓遊客讚歎不已的景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edea 的頭像
    Medea

    藝術季節

    Mede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