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mp/phpnVW8t2

遊覽車在10:55讓全團在維爾紐斯舊城區的南側大門-黎明之門附近下車,從現在起一直到下午去維爾紐斯機場,都不會再使用遊覽車,要靠兩條腿步行。

/tmp/phpYbVjDX

過去韃靼人時常襲擾立陶宛土地,因此1503年立陶宛大公亞力山大授予維爾紐斯在城市周圍修築城牆的權力,曾經的十座城門中,如今只剩下黎明之門。

/tmp/phpzjUXcF

黎明之門的背面是一座聖母教堂,黎明之門的名稱由來,有人說因為它是位於最東邊的城門,可以看到第一道黎明曙光;也有人說是因為聖母瑪利亞也被稱為黎明之星,因此將這座城門稱為黎明之門。

/tmp/phpjdwIbO

走進黎明之門後,走進右邊這道門後沿著階梯上二樓,就可以走到黎明之門二樓的聖母瑪利亞禮拜堂( The Chapel of the Blessed Mary )。

/tmp/phpuilWRS

聖母瑪利亞禮拜堂裡面供奉一尊具有神蹟黑面聖母,天主教、東正教朝聖者絡繹不絕。而梵蒂岡前任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也曾於1993年12月4日到此造訪。

/tmp/phpdfkHPA

黑面聖母原是14世紀拜占庭風格的畫像,傳說是由立陶宛大公阿爾及爾達斯 (Algirdas)從俄羅斯克里米亞半島上帶回來送給他信仰東正教的妻子。到了西元1655-1661年間,人們開始幫黑面聖母穿金戴銀,只留下了臉和手供信徒膜拜。為了尊重黑面聖母,在二樓禮拜堂裡禁止拍照,上一張照片是Neo和Medea站在聖母前拍攝的黎明之門下方街道景觀,這張黑面聖母照片是我們參拜完畢後,回到一樓街道處才補拍的。 

/tmp/phpKvg7EJ

黑面聖母有著許多神蹟故事,剛才在二樓禮拜堂裡,Neo和Medea非常虔誠的跪拜黑面聖母,祈求黑面聖母能保祐我們以及在天堂裡的托托。

/tmp/phpCvm2xw

離開這張照片右前方的黎明之門後,Neo和Medea往前走,見到這座建於17世紀的巴洛克式聖泰麗莎教堂(The Church of St Theresa)後才恍然大悟,原來我們昨晚散步時就來過這裡。

/tmp/phpFuZbls

聖靈教堂 (Orthodox church of Holy Spirit) 位於黎明之門附近,修建於17世紀。教堂的外觀是帶有精緻的圓頂,外牆刷為粉色,內部的中央的玻璃匣子內安放著三具東正教受難者的聖屍,面部和全身被布料包裹,只留下鞋子在外面,有許多虔誠的教徒會依次親吻聖屍的鞋子,並用額頭觸碰鞋子。不過導遊沒帶大家進去參觀。

 /tmp/php1c1DFv

沿著黎明之門前的奧許洛斯瓦圖街往前走,這裡是立陶宛國家愛樂協會,這是立陶宛的國家文化機構,負責舉辦各項跟音樂有關的活動,包含音樂會、音樂交流計畫等等。位在維爾紐斯舊城區的總部,建築內有兩個大廳,主要都用作音樂會與其他會議使用。

/tmp/phpNdox3Y

 從市政廳廣場到黎明之門的這一段路都稱為奧許洛斯瓦圖街,大約450公尺長,沿途有許多教堂、商店、咖啡館,這尊立陶宛的國父雕像就立於愈晚愈熱鬧的露天咖啡館前。

/tmp/phpX8OLPp

昨天晚上飯後散步時,Neo和Medea就曾經經過這家露天咖啡店,當時人聲鼎沸,熱鬧非凡,從這裡再往前走一小段距離就會到達昨晚住的飯店。

/tmp/php3exAzs

導遊突然停在奧許洛斯瓦圖街上的這間店舖前,指著店門口的這個小雕塑給團員們看,原來這是間百年傳承的起司店,雕塑的主體就是塊大起司。 

/tmp/php9vWoaW

注意到這兩張照片的細節了嗎?兩隻頑皮的老鼠就在大起司旁,等著打這塊大起司的主意,可愛的模樣讓我們聯想到“小老鼠,上燈台,偷油吃,下不來...”那首童謠。 

 

 

/tmp/php1spqBT

位於我們飯店正對面的聖凱西米爾教堂修建於1604 -1615年,是維爾紐斯最古老的巴洛克式教堂,橘粉色外觀相當美麗。

/tmp/phpLASItn

維爾紐斯今天是陰天,氣候涼爽怡人,甚至要穿薄長袖上衣來禦寒,這對怕熱的Medea來說是個福音,但美中不足的是沒有陽光,照片不夠美麗。 

/tmp/phpRAkxxl

這間餐廳超酷的,玻璃窗上印著“dinner in the sky” (天空中的晚餐),這應該是間高空餐廳,Neo和Medea自從在紐西蘭玩過高空跳傘和高空彈跳後,就極度熱愛各種高空活動。

/tmp/php5QL4rR

 所謂的高空餐廳就是用吊車把這樣的座椅吊到數十公尺的高空中,客人們就坐在椅子裡綁著安全帶,邊用餐邊環顧360度無死角高空美景,好想嘗試一次呀!

/tmp/phpZGLIIP

經過高空餐廳後再往前走,正前方就是鎮廳廣場噴泉(Town Hall Square Fountain),這座小巧玲瓏的噴泉位於舊城區Rotuses廣場中央。 

/tmp/phpXS9g1j

鎮廳廣場噴泉前方地板上的這塊地碑,是為了紀念1998年時,立陶宛被證明為歐洲地理中心首都,但這座地碑似乎不如西班牙首都馬德里的零公里紀念地碑有名氣。

/tmp/phplkMRMN

這座個可愛的東正教教堂在著名的聖尼古拉東正教教堂附近,聖尼古拉東正教教堂建於14世紀,是維爾紐斯最古老的東正教教堂之一,在18世紀因火災而由巴洛克式改為拜占庭式建築。 

/tmp/phpxY88tO

沿途走來看到好多教堂,看到後來都快記不清楚教堂名稱了,倒是可愛的東正教教堂前方廣場小市集販售的紀念品與畫作更讓團員們感興趣。 

/tmp/phpn1T84i

除了我們這團,還有多位外國觀光客及當地居民不停瀏覽著畫作,不過這些畫作看不出立陶宛的特色,Neo和Medea更喜歡我們家牆壁上那幅從希臘聖托里尼島空運回台的大幅藍白教堂油畫。 

/tmp/php58EAAN

小市集中更吸引遊客目光的就是這些販售紀念品的攤位了,這位立陶宛小姐十分賣力的展示身上那件衣物的各種穿法給客人們看,可惜後來依然無人向她購買這件穿法變化多端的25歐元亞麻上衣。

/tmp/phpPs0uDi

導遊告訴大家,街頭上常有人身上披掛著烏克蘭國旗發動募捐,起初民眾都會基於愛心而捐款,但後來漸漸發現這些捐款根本不知去向,懷疑被挪為私用,因此就不太有人再捐款了。 

/tmp/php5HnvFi

導遊帶著全團從小市集前方繞進一條幽靜的小路,小路上的這間商店佈置得相當有美感,畫戶上的鳥兒彷彿振翅欲飛,桌上的點心看起來也很可口。 

/tmp/phph9oFPN

文學之路(Literatų Street)這條小路是為了紀念19世紀詩人 Adomas Mickevičius和其他與立陶宛有關的文學家,牆面佈滿各種形式的作品,相當有意思。 

/tmp/php5U3s6i

最讓導遊不能理解的是這幅作品,導遊一直納悶著這個國際通用的不雅手勢怎麼會當成藝術品展示在文學之路上呢? 

/tmp/phptyV9sO

聖安妮教堂其實是整個建築群的總稱,包含聖弗朗西斯和聖伯納德教堂與修道院(Church of St. Francis and St. Bernard, Vilnius)。  據說拿破崙在1812年法俄戰爭時看到這座教堂長得太漂亮,而想把它放在手掌心帶回巴黎,聖安妮教堂可說是維爾紐斯最出名的建築,它建於1495-1500年,是同時擁有火焰式歌德及磚式歌德風格的最佳建築典範,其美麗的外觀在五個世紀以來不曾有太大的改變。

/tmp/php3KEm1j  

聖安妮教堂的外觀展現了完美的對稱,以33種不同的磚塊材質所打造,牆面刻意做得較薄,讓教堂呈現出輕盈的優雅感,外觀則漆成令人印象深刻的紅色,而教堂內則為巴洛克式風格。後方的聖弗朗西斯和聖伯納德教堂,則在17、18世紀重修時又加入了文藝復興與巴洛克式建築風格。團員們輪流在草坪上與聖安妮教堂合照後,也到午餐時間了,一起來看看中午會吃哪些立陶宛道地的名菜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ede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